8月5日,重庆市渝北区居家上门服务人员李福芬来到住在双龙湖街道的分散特困人员李强(化名)家里走访。一进门,她便看见李强正大口喘着粗气。
“你来得正好,我的止痛药不能断,我爱人的降压药也只剩最后两粒,这可怎么办啊!”李强焦急地说。“我马上去医院。”话音刚落,李福芬就急忙打车到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挂号、取药,随后背起一大袋药品,将药送到李强家里。
看病买药问题是分散特困人员、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等低收入人口时常会遇到的困难。近来,渝北区引进第三方机构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根据低收入人口服务需求清单,开展慈善、居家上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老年人、儿童关爱等9类服务,围绕服务对象不同需求,提供照护服务类、关爱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类救助。
据悉,渝北区开展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是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模式转变的积极探索。该区创建“政策清单—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幸福清单”五单闭环工作机制,整合全区17个部门的惠民政策。截至目前,已构建跨部门政策清单105条,联动镇街形成动态需求清单1403条,吸纳社会力量形成资源清单334条,建立精准对接需求清单56条,将服务成效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的个人幸福清单1205条,实现从需求发现到服务落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围绕5个服务清单,渝北区依托“渝悦救助通”数字化平台,在全区22个镇街试点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目前,渝北区社工、志愿者、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为困难群众提供助医服务12人次、助洁服务1129人次、助行服务290人次、看护照料服务622人次、康复训练服务21人次。整合爱心企业资源229家、慈善及社会组织40家、志愿服务队伍26支,形成资源清单334项。今年以来,已累计服务居民近2万人次。
渝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渝北区将继续探索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政策措施,依托社会救助工作联系机制,采用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方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社会救助的整体合力,积极打造渝北区“善无边、救同行”的服务品牌,共同加快渝北区社会救助工作的提质增效步伐,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